照片上記者指的位置,就是東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海嘯,在函館曾經淹過的高度。
這次的北海道行除了可以親眼確認當地情況,把一些正面的訊息帶回台灣,
另外很開心的是,好友S(就是照片上的記者)也以媒體身分參加。
地震過後,除了有限的捐款,我一直在思考自己可以盡點什麼力。
所以接到華航考察團的邀請,整個覺得是個sign,馬上一口答應,
後來又考慮到傳播的效應,覺得電子媒體的力量應該更快速,
於是大力鼓吹好友S向公司爭取參與,
因為我知道她是個認真的好記者,擁有身為媒體人的正義與善念,
如果有機會一起走一遭,做出來的新聞一定不會只求交差就好。
其實,S也不用太爭取,
她已經是政治線的老鳥了,主動說想去北海道採訪,主管很爽快就放行。
S也真不虧是熱血記者,短短幾天的行程就做了六則新聞,
把主管都嚇一跳,覺得這位小姐也太認真了。
我們在行程的第二天傍晚來到函館,
金森倉庫群是函館最著名的地標之一,處於靠海的低窪地帶,也是函館最嚴重的受災區。
由於位在港邊,當地人說地震引發的海嘯共來襲三次,
第一次水來的不多,到了第二波才突然高漲了起來,
金森倉庫裡面的商家也因此蒙受極大損失。
令人佩服的是,
不過才短短幾個禮拜,竟然已經恢復原貌,
無論牆上地上裡面外面,
完全看不出水漬,更別說當初曾浸水的痕跡。
儘管如此,外界對函館海嘯的印象太過深刻(新聞一直重播淹水畫面),
所以儘管連受災情況最嚴重的金森倉庫群也早就沒事(事實上不到一天水就退了),
還是嚇跑了所有的觀光客。
這不是我第一次造訪金森倉庫,
當地市府高層都熱情前來舉紅布條歡迎,
華燈初上的老倉庫美麗依舊,
卻看不到半個外國遊客的蹤跡
(照片上看到的全是相關工作人員)
北海道的春天,不知今年會不會來臨...
後記:
努力工作辛苦了!
這位認真的記者回台灣後白天跑立法院,晚上和攝影伯爵加班把北海道的新聞趕出來。
這種行程其實也可以講講旅遊花絮放在周末播出就好,
但她努力結合了時事並找出有時效性的切入點,
讓相關報導得以在晚間七點的prime time新聞播出。
讓我們為她拍拍手,啪啪啪啪啪啪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