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 
颱風天。

起床後邊喝紅茶豆漿邊看氣象,順手轉到NHK,
發現在介紹京都的「いけず文化」,忍不住多看兩下。

「いけず」是關西腔的用語,很難一言以蔽之的去形容這單字真正的意思。
直接翻譯成中文,可以說是壞心腸,
但是這種壞心腸又不是真正的惡意,
而且也不會單刀直入當面衝著人來。
「いけず」比較婉轉,這種文化深深融入京都人的日常生活中,
充滿揶揄或者黑色幽默,NHK節目中透過京都人解釋得很棒,
他們形容「いけず」是一種:「有品的壞心眼」。

從前我的語文學校在大阪,上了大學才搬到京都。
以外國人的觀感來說從大阪搭JR新快速只要29分鐘就到京都車站,
半小時的電車程能有什麼大不同?
不過對於非常注重並自豪地域文化的日本人,尤其是京都人,
這30分鐘的差異之大非外人可以想像。
形容得誇張點,一個來自靜岡清水(小丸子的故鄉)的大學同學曾說,
當他為了上大學從關東搭乘新幹線抵達京都車站為止,他還覺得自己是日本人,
但是從同一個京都車站走到另一條近畿鐵路(簡稱近鐵)要前往位於京都南部的校園時,
一上近鐵車廂,滿車都講關西腔,濃濃的關西味,就像到了外國(比真正的外國還陌生),讓他當場就好想回家。

講慣標準語武士精神一脈相傳的關東人對關西適應不良可以理解,
但是同被稱為關西地區的京都大阪神戶之間,京都人還是獨樹一格,出了名的難相處。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了大學以後,京都出身的教授最喜歡打一個比喻,
面帶微笑告訴來自各地不是關西出身的大一新生,京都人的個性。
那就是,
假設京都人邀請你去他家玩或吃飯,如果沒有邀請超過三次以上,千萬不要答應。
因為要是傻傻以為恭敬不如從命真的上門打擾了,
會被當成不懂分寸竟然聽不出邀請只是客氣話還厚臉皮當真的不速之客。
這個例子當然可能有例外,但是相當有名,應該多數日本人都知道,
因為這種嘴上說的客氣有禮私底下卻有另一套嚴格標準的進退應對,正是典型的京都「いけず文化」。

NHK的節目中還針對上述普遍流傳的比喻,
進一步說明如果真的闖上門後,京都主人可能的待客之道。

譬如說,他們仍會面不改色的請你吃飯,
但餐桌上的飯桶裡沒有飯,強調本來就沒準備接待客人;
可是等你打開自己面前的餐盒,卻赫然發現主人竟準備了超高級的握壽司款待自己。
問題是,握壽司不是一種可以在自家處理的料理,
這麼做就是要點醒你,為了你這個不速之客的來訪,主人我為了不失禮於人,只好打電話去壽司店叫外賣!
意識到這些訊息的客人雖然嘴裡吃著高級壽司,想到自己的冒失,只能大冒冷汗羞愧不已。

當然主人從頭到尾,可是一句惡言也不出,一點壞臉色都不會流露。

以上的待客之道,也是典型的京都「いけず文化」。

從前在日本唸書最常聽到台灣留學生抱怨的,就是日本人太客氣,
客氣到話都不直說,到底要什麼也不講清楚。
比起台灣人(或華人),大和民族的表達方式曲折許多,
就像日本人可能會覺得華人太雞婆或冒失,不同的文化本來就需要互相尊重。
如果"曖昧"是日文和日本人根深蒂固的呈現方式,
習慣直來直往的民族跟他們在相處上,若不能學習將心比心,的確會挺累人。

更何況,
京都人這種心口不一有話不直說的特性,還是日本人之最!
連日本人都要受不了的彎彎曲曲的心思,難怪連京都人自己都(面帶得意)說:京都人很難相處。

不過NHK在節目中倒是解釋了為什麼京都人會養成這樣的文化,
理由是京都長年來一直是日本的首都,天皇的京畿所在,
伴君如伴虎,在封建權威的時代,上千年來京畿的人們懾服於君威有話都不敢直說,免得無意間招來殺人之禍。
所以京都從古早開始,
便是一個"無法說出自己想說的話"的城市。
加上歷史上幾度大型的戰役,烽火連天的年代小老百姓為了保命,更要謹言慎行,
久而久之,
京都人越來越熟悉如何繞個彎表達自己的意思,越藏越深越安全,這習慣日復一日深深融入日常生活,
也造就了京都人獨特的「いけず文化」。

多年來,京都人彼此之間奉行著這一套處事哲學,
不口出惡言,維持良好風度,點到為止,彼此謹守應有的禮儀分寸,
這是身為京都人良好品格與良好教養的極致表現。
只是當「いけず文化」和其他文化相撞時,
不懂京都人這套生存之道的外鄉人,難免會覺得困惑,甚至心裡不舒服。

下次,如果要抱怨京都人(或者日本人)行事作風不乾脆,講一套做一套,
想想形成這種性格背後的歷史和原因,
應該會更懂得欣賞「いけず文化」其實是一種保護自己又不傷和氣的高尚禮儀。

前提是,如果你不是一個不懂察言觀色的冒失鬼,哈哈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米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